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9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依据 2005 年 5-10 月在松嫩草原中度退化草地不同植被恢复处理条件下采集的土壤跳虫群落数据,应用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指数等多个群落参数,研究了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松嫩草原中度退化草地土壤跳虫群落特征的差异。本研究共捕获跳虫 1 156只,隶属于 9 科 19 属。结果显示:与过度放牧相比,围栏封育和种植苜蓿都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且拥有较高的跳虫类群数、个体密度和群落多样性。围栏封育和种植苜蓿都能达到恢复与重建中度退化草地土壤跳虫群落的目的, 只是与围栏封育相比,种植苜蓿能够更显著地提高跳虫个体密度。此外,与过度放牧相比,围栏封育和种植苜蓿主要提高了跳虫群落等节跳虫科(Isotomidae)、长角跳虫科( Entomobryidae)和圆跳虫科(Sminthuridae)个体密度和类群数,其中围栏封育样地拥有更高的长角跳虫科和圆跳虫科个体密度,其分别是过度放牧样地相应跳虫科的 5.14倍和 2.38倍;而种植苜蓿样地等节跳虫科个体密度最大,其大小是过度放牧样地等节跳虫科的 3.33倍。  相似文献   
62.
桤木属花序和花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扫描电镜下首次观察了桦木科Betulaceae桤木属Alnus花序和花的形态发生过程,为桦木科属级鉴定提供了微形态学依据.实验材料为东北桤木A.mandshurica和辽东桤木A.sibirica,其雌花序均为柔荑状,由多个小聚伞花序螺旋状排列组成:每个小花序外具1枚初级苞片、2枚次级苞片、2枚三级苞片,内有2朵花.每个花具1个二心皮合生雌蕊,雌蕊具二叉分枝的长柱状花柱.每个小花序的2个二心皮合生雌蕊的定位方式为相互垂直.东北桤木的雌花序由芽鳞包被越冬,而辽东桤木的雌花序裸露越冬.东北桤木和辽东桤木的雄花序亦为柔荑状,由多个小聚伞花序螺旋状排列组成.每个小花序外被1枚初级苞片、2枚次级苞片、2枚三级苞片,内有3朵花.先形成的2枚次级苞片和后形成的2枚三级苞片均来源于小花序原基.3个花原基中.位于中间的比两侧的分化要早.每个花具4枚被片和4枚雄蕊,每个雄蕊具4个药囊.花的被片比雄蕊发育得早,均由花原基发育而成.东北桤木和辽东桤木的雄花序均裸露越冬.  相似文献   
63.
密度对尖头叶藜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器官指示植物不同的功能,而植物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的变化表征了植物对资源获取能力的调整。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各器官呈一种明显的异速生长规律。利用异速生长分析方法,通过模拟不同密度(16、44.4、100、400株/m~2)下尖头叶藜(Chenopodium acuminatum)的生长特性,研究密度对尖头叶藜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尖头叶藜地上和地下器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其中,根和主茎生物量分配增加,茎和地上生物量分配减少,而叶和繁殖生物量分配不随密度变化而变化。研究发现,尖头叶藜各器官间具有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其中叶∶主茎、根∶地上部分、根∶茎、根∶主茎、繁殖器官∶地上部分及繁殖器官∶根生物量间的异速生长不随密度变化而变化,属于表观可塑性;而叶∶地上部分、叶∶根、叶∶茎、茎∶地上部分、主茎∶地上部分、繁殖器官∶茎、繁殖器官∶主茎生物量间具有极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异速指数和个体大小显著受密度变化影响,属于真正可塑性,这表明密度能够影响尖头叶藜各器官的生长变化。尖头叶藜叶∶主茎、叶∶根及主茎∶地上部分生物量间的异速指数在D4-密度时与3/4差异不显著(P0.05),符合生态代谢理论,而在D1—D3密度时与3/4差异显著(P0.05),表明充分竞争的植株更符合代谢理论,而竞争不激烈的植株对资源的投入具有物种特异性。  相似文献   
64.
rRNA前体剪切是发生在核仁中的重要生物学事件.U3 snoRNA作为rRNA的一个剪切因子被认为是rRNA前体剪切第一步,即5′ ETS剪切所必需的.鉴定U3能够为确定rRNA前体剪切位点和剪切产物转运提供间接证据.本文利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豌豆(Pisum sativum L.)核仁中U3 snoRNA的分布和转运.结果表明, U3 snoRNA分布在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 DFC)和颗粒组分(granular component, GC)中,在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 FC)没有分布.当用放线菌素D (actinomycin D, AMD)处理豌豆根端分生细胞时,rDNA转录受到抑制,标记信号减弱.随着AMD处理时间的延长,标记信号逐渐变弱并出现在DFC远轴区域和GC区域.本文结果提示,rRNA前体剪切发生在DFC和GC区域,剪切产物从围绕FC的区域向周边转运.  相似文献   
65.
栗斑腹在吉林省为留鸟 ,一年可繁殖两次 ,其雏鸟为典型的晚成鸟。 4月末开始有求偶追逐和争雌行为 ,5月中旬产卵。雌雄鸟筑巢时间分别是 43 min/d和 3 6min/d(筑巢第 4天 )。平均窝卵数为 5 .0 9± 0 .5 8枚 /巢 (n=3 1 ) ,孵卵前、中、后期雌鸟孵卵占白天活动时间的 3 5 %、74.5 %和 67.6% ,孵化期为 1 2 d,孵化率为 3 6.3 % ,2、8日龄喂雏分别为 4.5次 /h和 9.0次 /h。雏鸟的体重及外部器官的发育除嘴峰外 ,生长曲线均符合 Logistic方程 ,而嘴峰长的生长近似直线 ,栗斑腹雏鸟生长发育体重的生长模型为 :W =1 4.95 /1 +(e- 0 .552 ( t- 3.6 3) ) ,雏鸟 1 1日龄后出飞 ,繁殖成活率为 2 7.7%。  相似文献   
66.
山地次生林长耳鴞对喜鹊巢址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至 1 998年夏季 ,在左家自然保护区对长耳 ( Aiso otus)的巢位及巢树进行了系统观察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喜鹊 ( Pica pica)巢址是长耳选择巢位的重要资源 ,占发现总巢数的 83%。在长耳所利用的 2 0棵喜鹊巢树中 ,蒙古栎 ( Quercusmongolica)所占的比例最大。喜鹊巢树的树种、胸径、及其附近的灌木数量等生态因子是该巢址能否被长耳所利用的重要生态指标。被长耳所利用的喜鹊巢址距农田的距离与那些未被利用的巢址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7.
鸣禽发声学习记忆与即刻早期基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鸣禽受到声音信号的刺激或自身表现出发声行为时,脑内即刻早期基因(immediate early gene,IEG)能迅速被激活而表达.其中zenk、c-fosc-jun表达的脑区及水平与鸟在鸣唱时神经元的活动区域及活动程度相一致,暗示IEG在鸣禽发声学习记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8.
次级洞巢鸟对次生林天然树洞的利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海涛  高玮 《动物学研究》2002,23(2):136-140
1996年 3~ 7月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阔叶混交林中的 5种次级洞巢鸟的巢位选择进行了研究 ,所涉及的 5种次级洞巢鸟为大山雀 (Parusmajor)、沼泽山雀 (Paruspalustris)、普通 (Sittaeuropacea)、白眉姬 (Ficedulazanthopygia)、灰椋鸟 (Sturnuscineraceus)。研究表明 :5种次级洞巢鸟在位巢选择中 ,对洞口横径、洞口纵径、洞内径、洞深和洞口方向的选择具有共性。利用的洞口 ,方向在 180°~ 2 2 5°和 315°~ 36 0°分布最少 ;而未利用的洞口 ,方向在这 2个区间的分布恰好相反。利用和未利用的巢洞特征因子差异显著。人为堵塞后又打开的巢洞会迅速被再利用 ,结果说明次生林中天然树洞资源成为次级洞巢鸟巢位选择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69.
生孢噬纤维菌的一个新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滤纸纤维素为唯一碳源,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好氧性纤维素降解细菌,通过对其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该菌株被鉴定为生孢噬纤维菌(Sporocytophaga)的一个新菌株。  相似文献   
70.
运用表面铺展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tnplex,SC)的电镜技术对一位46,XY,t(11;18)平衡易位携带者性细胞进行SC观察,分析了30个精母细胞(从早粗线期→晚粗线期)中SC图象,这些精母细胞中均显示了1个性二价体、20个常染色体二价体(SC)和1个四价体。对其中的21个四价体配对行为进行分析,发现有20个四价体发生部分异源配对,其中4、14和2个四价体分别发生在早、中和晚粗线期,发生在早粗线期的异源配对是一种直接的异源配对,与以前报道的发生在晚粗线期经联会调整的异源配对不同。并对该患者发生生殖失败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